老张家的葡萄为啥能卖断货?看懂农产品软文就明白

你是不是也遇到过如许的烦恼?自家种的苹果又大又甜,拉到集市上却无人问津;亲戚送的土蜂蜜显明货真价实,挂上网店三个月只卖出两瓶。别着急,今天咱们就聊聊怎么用"软文"这把金钥匙,打开农商品贩卖的新大门。


软文到底是啥?和硬性广告有啥不一样?

前阵子我表叔种的葡萄滞销,急得嘴上起泡。厥后他儿子写了篇《葡萄园里的365天》,把施肥、剪枝的进程拍成照片,配上老两口清晨四点摘葡萄的故事。终局文章在友人圈刷屏,葡萄三天卖光不说,还接到了超市的长期订单。

这就是软文的魔力——不讲商品讲故事,不卖东西卖情怀。跟硬邦邦的"自家葡萄特价10元/斤"比起来,软文更像街坊拉家常:

  • 硬性广告是自卖自夸,软文是让别人替你夸
  • 硬性广告只说优点,软文连缺陷都能变特色
  • 硬性广告看完就忘,软文能让人主动转发

为啥农商品特殊适合软文写作?

客岁咱们镇上的养蜂人老王做了个测验。同样的百花蜜,直接打广告的链接点击率0.3%,而写《跟着蜜蜂去旅行》的软文点击率飙到7.8%。农商品自带三大软文遗传因子:

  1. 看得见的成长进程——从播种到收获都是好素材
  2. 摸得着的地域特色——"山里种的"比"大棚种的"更让人放心
  3. 讲得出的匠心故事——老技巧、老种类自带情怀滤镜

举一个切实例子:山东某苹果共同社把虫蛀的果子拍成视频,取名《被蜜蜂吻过的苹果》。终局带疤的苹果比光溜的每斤多卖2块钱,还成了网红商品。


新手怎么写好农商品软文案例新闻推广?记着这5招

上个月帮隔壁村卖滞销红薯,我探索出一套小白都能用的方法:

  1. 给商品找个"人设"
    别再说"纯自然无传染",改成"张大爷天天巡山三趟守着的红薯地"
  2. 数字比形容词管用
    "甜度18度"比"非常甜"更存在压服力
  3. 拍进程别只拍终局
    一组沾满泥巴的手刨红薯的照片,顶得上十张精修图
  4. 巧用对比
    "超市红薯放一周还硬邦邦,咱家的三天就冒糖心"
  5. 留个勾子让人举动
    结尾加句"前20名下单送半斤试吃装",转化率立立刻涨

遇到这3个坑怎么办?

客岁帮友人卖山核桃踩过的雷,你们可别重蹈覆辙:
症结1:写得太专业没人看
化解方案:把"单宁含量"改成"吃多了舌头会舞蹈的巧妙口感"

症结2:发出去没流量
真实案例:李大妈在抖音发腌酸菜视频,前三天就3个点赞。厥后改成《东北媳妇教你三招腌出脆爽酸菜》,配上婆婆手把手教的画面,播放量破了50万

症结3:顾客嫌贵
试试这招:在文案里算笔账——"一斤茶叶要采8000个嫩芽,老茶农一天只能采2斤"


个人掏心窝子说几句

干了五年农商品推广,我发现个有趣景象:顾客买的从来不只是商品本身。他们买的是清晨沾着露珠的青菜,是外婆腌咸菜的土陶罐,是影象里再也回不去的城市滋味。下次软文写作前,不妨先问一问自己:消除重量和价钱,我的商品还承载着哪些看不见的代价?

对了,村口小卖部王婶前次跟我说,她照着我说的把卖鸡蛋的广告改成《会看家的老母鸡》,当初鸡蛋都得提前三天预约。你看,有些时间换一个说法,交易真的会不一样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直编软文营销网 » 老张家的葡萄为啥能卖断货?看懂农产品软文就明白

赞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