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形?显明商品非常好,写出来的推广文案却被骂"铜臭味太重"?上个月我帮友人写的茶叶广告,就出于用了"限量抢购"被吐槽像电视购物。今天咱们就唠唠,怎么把带钱的文案写出高级感。
选题先过这三道坎
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,写钱相关的软文就像走钢丝。我的选题必做检讨:
- 利益点是不是藏在场景里:比如说"月省300电费"不如"开整晚空调不心疼"
- 数字有没有热度:"月收入过万"换成"够给孩子报两个兴致班"
- 是不是供给情绪代价:理财广告别只说收益率,要讲"终于敢辞职动工作室"
有个反面课本特典型:某保健品广告写"买三盒送鸡蛋",终局批评区满是"当我奶奶呢"。厥后改成"把体检异样项吃回畸形值",转化坦率接翻倍。
庸俗文案救命指南
先来看一个对比案例:
庸俗版 | 改良版 |
---|---|
"年初大促直降500" | "年前最后一波装修福利" |
"限量100件手慢无" | "打算师说最多接100单" |
"投资稳赚不赔" | "适合想置换学区房的方案" |
重点是什么?把交易感转化成获取感。前次给家政公司写文案,把"保洁套餐7折"改成"天天少喝杯奶茶,家里天天像请了钟点工",咨询量涨了40%。
钱味儿太冲怎么破
这里说个绝招——给钱找个替身。比如说:
- 不说扣头说"省下来的钱":够买24杯咖啡/够带爸妈体检
- 不说价钱说"时间成本":半小时行程=多看两集剧
- 不说收益说"机遇":报名费=意识10个行业大佬的门票
某培育机构用"少买一个包,多考一个证"当标题,诚然仍是钱的事儿,但看着就舒服多了。中心是把开销转化成投资,这心理拿捏得死死的。
数据采用的禁忌红线
近来帮顾客审稿,发现90%的翻车文案都栽在数据上。记着这三个不要:
- 别采用准确到个位的数字("省下287.5元"假到离谱)
- 别拿极其案例当普遍景象("学生月入10万")
- 别做反常识对比("比呼吸还浅易的赢利方法")
有个真实案例特有意思:某理财课广告写"收益率高达15%",被网友群嘲。厥后改成"多赚半年房租的方法",诚然仍是15%,但骂声少了一大半。
独家避雷手册
客岁我统计过500条被骂"庸俗"的文案,发现三大雷区:
- 急吼吼的要钱("即时下单"出现4次以上)
- 制造焦虑感(35岁、中年危急等词高频出现)
- 虚伪紧迫感(倒计时天天有,永远剩最后1小时)
当初教你个绝招:写完稿件用"查找"功能检讨这些词:
- 限时
- 抢购
- 血赚
- 史上最低
每千字出现超过3次就得重写。
最新行业数据表现,带钱元素的文案点击率平均高23%,但转化率反而低15%。这说明什么?大家爱看钱相关内容,但特殊反感硬推销。记着这一个公式:钱+故事>钱+数据>钱+促销。
说个真实案例吧,某本土品牌用"工资到账日的秘密"做系列推文,把商品融入职场故事,三个月涨粉8万。你看,钱不是弗成以提,中心得提得巧妙。就像谈爱情,直接问"你存款多少"断定被拉黑,但说"想给你更加好地生涯"就动人多了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直编软文营销网 » 钱俗气的软文怎么写才不招人烦?